河南驰越教育_驰越教育靠谱吗_驰越家庭教育专注孩子叛逆厌学沉迷手机游戏等

孩子抑郁前兆:有这5条就要当心了

来源:驰越教育     |     关注次数:5000

孩子抑郁、因为各种琐事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新闻,越来越多。


今天这篇文章,总结了5个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迹象。如果父母能接住,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安全了,不会因为情绪下不去穷思竭虑、压抑苦闷,也就不会轻易滑向抑郁的深渊。

01

平白无故
发怒、烦躁、耍脾气
不少家长反映:孩子会在某个年龄段,无缘无故闹情绪,或者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,有点像叛逆期到了。

其实,这很有可能就是孩子内心出现抑郁情绪的一个信号。

因为对于孩子来说,识别出自己抑郁焦虑并表达给父母,是非常难的事情。但是那种心里不舒服,想要发火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。他们会通过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发脾气,来展示真实感受,表达失落、愤怒和难过。

作为父母,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刺激孩子。

当她生气时,问她“你在气什么?”、“你怎么了?”。或者默默听孩子发完脾气,尽可能让自己表现耐心,因为现在孩子心里比我们更不好受,需要包容理解。

等孩子冷静下来,可以告诉她:“每个人都有难受的时候,不要害怕,你可以发脾气,也可以好好跟爸爸妈妈说。”

这种情况,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重复一次。孩子会把我的话记在心里,再有情绪,应对方式就会平和许多。

02

冷不丁问一些
意想不到的问题
有些父母可能已经发现了:别看孩子还小,其实也会掩饰自己。

当孩子害怕说出真心话,会被父母否定、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,就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。

比如 “妈妈,人为什么活着?”、“活着有什么意思?”。

听起来莫名其妙,很多妈妈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答。但是孩子这个问题的背后,孩子内心真正在传递的可能是:“我太累了,但是我怕我说出来‘我想休息’,又得不到父母的允许。”

从心理学角度,给父母们的建议是:争取让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有反馈。哪怕没说清楚,只要有反馈,孩子就会感到“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”,感到自己被爱、被安抚。

这种处理方式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,就像英国心理学家布拉夫曼说的:“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,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。”

比如,尽量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,如果手上正忙没法回答,就跟孩子说“等妈妈/爸爸处理完这件事,马上就回答你。”或者用一种比较节省力气的做法:反问。当妈的不用多想,把问题抛回去,刺激孩子自己探索思考:

  • “为什么你会问这个呀?”
  • “你的答案是什么呢?”
  • “妈妈不知道,你知道吗?”


其实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正确答案,而是和父母互动过程中感到被爱、被关注。

有些问题,哪怕父母答不上来,只要有回应、有反馈,都会让孩子觉得心里舒服很多。

03

突然拉开距离

表现得很礼貌


本来很不见外的孩子,突然跟父母讲礼貌,在家里像个客人一样,给倒杯水,孩子也起来说声谢谢,不会再叽叽喳喳说学校里的事情,搞得父母也不知道说啥好。

这也是一种传递情绪的信号孩子是在用“隔离”这种自我保护机制。

就像咱们有些成年人遇到了问题,也不愿意总是跟亲朋好友分享,有时候也想一个人静静。

孩子的这种表现,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从互动中抽离出去。看上去是孩子变冷漠了,但实际上是孩子在尝试,看哪种方式最能帮助自己缓解负面情绪。

这种情形下,父母不用急吼吼地纠正孩子,逼孩子分享。与其干涉,不如多给孩子多一些个人空间,让她在安全的环境里调整自己,不担心自己会被打扰。

不用过多久,孩子自己就会恢复正常了。

04

突然对什么都没有兴趣

注意力不集中


接过的最小的抑郁来访者,只有3岁半。3岁半的孩子都会抑郁了,想想真是不可思议,但他身上的确有抑郁的特质:

少言语、少情绪、少行动。

这3点,在大一些的孩子身上体现更明显:

●    少言语:孩子失去说话、做事的劲头,越来越少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,感觉不到快乐;

●    少情绪:大家都在笑时,他不觉得特别好笑;大家都在难过时,他也不觉得有多难过。

●    少行动:集中不了注意力,不关注生活中发生了什么,很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,现在都不再感兴趣。
是否具备这三点,也是一个孩子是否抑郁的诊断标准。

如果孩子莫名其妙情绪低、闷闷不乐,可以鼓励她去跟好朋友聊聊天,带她去户外转转,或者夸夸她以前画的画、做的手工艺品,孩子就会比较愿意跟父母说一些心里话。

这时,孩子无论说什么,父母最好都静静听着。

“聆听”是一项非常珍贵的技能,如果父母能够专注、耐心地听孩子讲心里话,孩子就对抑郁就会产生抗性。

而孩子有比较强的心理力量了,才能自己消化负面情绪,避免患上抑郁症。

05

经常感到内疚
思考是不是自己错了

把很多错归咎于自己


不知道你发现没有:一些孩子有情绪时,会很“自责”。比如,孩子有比较多的抑郁情绪,就过度反省自己的错误,过度在意别人的认可。

一个青少年来访者,总觉得自己很容易做错事,一被否定就揣揣不安,白天被老师骂,晚上就失眠、厌学。

而自责这种情绪,经常能让人感到“所有的错都是我的错”。不去思考别人的错,把所有问题都甩锅给自己,能带来一种掌控感:我掌控了我自己所有的错误。很多孩子都喜欢自责,也是因为这种掌控感,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不安全感,让人重新感到安全。

如果孩子找不到其他方式满足自己,就会陷在自罪情绪里,总是跟自己过不去。

这种时候,会建议父母: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,帮他建构情绪。

比如对孩子说:“你现在觉得心里很堵是不是?还有其他地方堵吗?这种感觉像什么?像不像一条小鱼离了水,被扔到岸上?还是像早上没睡醒就被叫起来,特别困特别没有力气的状态?”

孩子具体、详细地描述自己的状态,这份对自己的洞察,能够很大程度缓解不安全感。

而擅长建构自己情绪的孩子,对情绪的把控力也会比其他孩子更好一些。

孩子传递出情绪信号那一刻,其实就是帮助他们培养情绪驾驭能力,最好的时机。

关于孩子的情绪问题,以上5项比较典型,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表现,由于篇幅有限,无法在这里一一展开。

总结来说: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孩子,孩子也会积极地看待自己。

心理学教授李松蔚这番话就说得很对: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,最大的误区是没有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,而是总觉得在面对一个有问题的孩子……一些看上去的问题行为,其实是孩子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,而父母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再用这些方法。”

想要真正让孩子好起来,就要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法,去更好地解决问题。

父母积极、正面的态度,就是在以身作则地教会孩子:负面情绪不可怕,我们完全可以学会驾驭它,而不是被它打败。

如此一来,孩子就能理解“喜怒哀乐是生活常态”,做情绪的主人,做生活的主人。